觀周秦先生的公開課

這幾日閒來無事,在網站上找到蘇州大學公開課教授崑曲,講者是周秦。他利用各種戲曲文獻來分析、講解崑曲的流變,是如何從崑山腔到崑曲、崑劇,以及在乾隆年間衰落到後來重新以精品包裝的形式再現風華的這麼一個過程。
周秦的笛子吹得很好,在這十堂課裡也教授唱曲,比如喫糠的孝順歌、小宴的花繁濃豔或者寄子的勝如花等。他的唱法主要是清工,重視咬字、平上去入等,由於精於吹笛,他的運氣也很值得學習。
另外此十堂課上有請到演員梁谷音、蔡正仁以及劉異龍來表演生、旦及丑行究竟是怎麼回事。算是挺值得一觀的影片。
不過也有不少令人忍不住評論的情況,首先是影片本身的問題,收音不佳,攝影師極差,當老師在表演時,卻偏偏要拍那無用的學生們,彷彿要讓觀眾們監視學生有沒有睡著一樣,後來還起了色心,專拍那些學生中模樣姣好的,一拍就是幾秒鐘,也不知道是在幹甚麼。
次者就周教授的講演內容,雖然引經據典,卻搔不到癢處,淺顯的為大家說明了這三階段的發展形式,但少了時代背景與民生經濟,怎麼能說得透整個戲劇史的變化?除此之外,也許是講者個人的興趣,他只講了言情及歷史論述的部分,也就是牡丹亭與長生殿一類的文學,但是以武生為主角的,略過不提了,家國興亡之際文人們面對這種痛苦是怎樣描述,那些至情至性的臨川派又是怎麼產生……這類東西不能僅僅用名詞解釋的方法就過去了,這樣反而會更像以學唱曲為噱頭,順便講點崑曲歷史。
最末,就是我對第十講的一個批評,也是警惕自己。周教授著重描述了青春版牡丹亭在崑曲推廣上取得了的成就,簡短的分析了為甚麼在崑曲早就沒落的時代裡,他們為甚麼可以異軍突起,話裡化外,頗有種自得。
他認為是他們以新的方法重新包裝崑曲藝術,重色重義,讓已經吸引不到新觀眾的老演員把他們的功力傳給年輕貌美的年輕輩,然後著重宣傳。我自己的理解是這樣:目前中國的經濟起飛,有餘錢、時間去欣賞藝術,而這個藝術也隨著政治風氣的鼓吹、對自己民族文化的自豪而生。年輕一輩的學生們也沒有過去那種知識分子家國的使命感,反而像明代官場失意的文人一樣,開始著迷於「小確幸」,這兩者也可能是青春版會成功的原因。
第十堂課的後半段他播放了兩支短片,分別是「洋妞」表演皂羅袍以及一個外國學生(訪蘇學藝)學習驚夢身段。這種得意於「外國人喜歡我們的東西」的情感,可以說是自卑了,我向來不愛看這種東西,固然我們不用敝帚自珍,但也不需要特別青睞外國學生吧。

整體來說,挺不錯的課程,但就歷史的部分還需觀眾自行再多讀點書。

附上連結

發表留言